秋收时节,固阳县兴顺西镇的田野上,多了几个身穿制服的忙碌身影。史小波和他的同事调解矛盾纠纷、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了田间地头。
史小波是兴顺西法庭庭长。像这样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审判,他和同事每周至少要来一次。
兴顺西镇辖区面积约14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000余人,常住人口20000多人。为了让当地群众“少跑腿”,就地就能开庭审理案件,1999年,固阳县人民法院成立了兴顺西法庭,在固阳县人民法院和兴顺西镇都设立了法庭。
2023年,史小波成为兴顺西法庭庭长以来,把每周四定为下乡开展巡回审判的日子。
一年多的时间里,史小波每周四雷打不动地奔波在固阳县城和兴顺西之间的道路上,32公里,1个多小时的车程,往返两趟,史小波和同事从来没有抱怨过辛苦。
68岁的贾开元是兴顺西镇二锁圪卜村村民,因为土地纠纷,他将承包人告上了法庭。在史小波的协调下,贾开元的土地纠纷案在兴顺西镇开庭审理,让他不必再大老远跑到县城去打官司。贾开元心里有笔账,“去固阳县打官司,我得走一天,着急了晚上也回不来。兴顺西法庭在兴顺西镇上巡回庭审,我从村里骑上三轮车,十多分钟就到了。法庭开到家门口,节省了成本也节省了时间。”
和贾开元同一个村的村民赵三党,从立案到拿到赔偿金,用了不到三四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和效果让他对人民法庭有了更多的亲近感。
一年多来,兴顺西法庭就地释法、就地开庭、当庭调解,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了群众诉累,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我去县里的话,家里的十几头牛就没人管了,但这个事儿我还必须得当面才能跟你说清楚,真没想到法官能上门听我的意见。”
“地里面还有十几名工人在等我开工,你们能下乡办案,及时帮我们化解矛盾纠纷,我们很满意。”
为了让更多纠纷化解在诉前,固阳县兴顺西法庭还创建“兴枫桥”品牌多元解纷调解室,汇聚了派出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以及村委干部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的职能优势,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从不同角度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专业支持。
“我们把每周四定为多元调解日,镇党委副书记、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四方轮驻调解员和村中享有高声望的10名临时调解员,共同进行调解。同时,我们采取‘开会商讨’‘分屋传话’等多种手段,来满足不同矛盾情况和不同当事人的需求。”兴顺西法庭法官助理苏欣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聚在一起,更有利于协调沟通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化解心结、消除芥蒂。
数据显示,仅2024上半年,“兴枫桥”多元调解室,就接待群众来访、咨询40余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37件,成功调解26件,调解金额达到110余万元。
深秋时节,“枫”景正好。驱车从固阳县开往兴顺西镇的史小波内心踏实而笃定。
如何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更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固阳县兴顺西法庭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从兴顺西镇到固阳县城,不仅距离远,道路也不好走。对于当地群众特别是以种地和养殖为生的农民来说,花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县城解决矛盾纠纷在他们看来是件不划算的事。在考虑成本和时间的情况下,许多当地的群众在很多时候选择了放弃通过合法诉讼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聚焦县域实情、地情,固阳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提出了“统筹步、基础步、特色步、组合步、便民步、普法步”六步工作法,步步有想法,步步求实效,激发了兴顺西法庭的新活力。无论是每周固定时间下沉到当地群众的家门口,还是农忙时节把法庭开在田间地头,抑或是和多部门联合创建的“兴枫桥”品牌多元解纷调解室,实打实地节省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意味着什么?对于党委政府来说,是社会治理有效;对于人民法庭来说,是公平正义抵达;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急难愁盼化解。在固阳县兴顺西镇,兴顺西法庭的不断努力和尝试,正在让这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