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名称由来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6日   作者:固阳县档案局    来源:固阳县人民政府    【字体: 】   阅读:

   一、以河、泉、井命名

 
  当地人居住或游牧,首先选择有水且易汲取的地方,一旦发现河流,山泉或易打井富水地带,便以河、泉、井称呼住地。随着人口增加,最初称谓便成为村名。为便于区别,有的前加方位词,如东河槽、北水泉等。有的前加数词,如头道井、二道井、三道井等。也有冠以显示特点的如毛忽洞、腮忽洞、以肯忽洞、哈业忽洞等。境内河、泉、井命名的地名计70余处。
 
  二、以姓氏命名
 
  某姓人家最早到一地定居,或一地同姓者较多,便以其姓氏作为村名。如老王店、张先壕、窦家壕、霍龙贵窑、杨生华窑子、李二沟、李三沟、金家窑子、程碾房、王正窑子、郝太湾、北林达赖、傅家圪堵、程顺渠、刘四渠、董家渠、吕天苍渠、张三壕、疙贲河槽、刘四坝等180余处。
 
  三、以分、号命名
 
  清末民初境内放垦牧地,垦务局采取划分排号方法计量土地。境内以“分子”、“号”命名村名很多。为方便区划,“分子”前除加数词外,往往冠以姓,方位词,或地域性名词,如七分子、二分子、五分子、马七分子、白家三分子、上二分子、下二分子、后和头分子、后河五分子及小号子、大号子、西补号、东补号,还有四十顷地、十八顷壕、七顷壕、水壕八分子等,境内用“分子”、“号”、“顷”等命名的地方计120余处。
 
  四、以地形、山名特点命名
 
  人们到本地定居,以住地本身或临近地形较为明显地理特征来称呼其住地,日久遂成村名。如小石拐、坝底、黄土渠、沙圪旦、东山湾、岔沁、北五塔、此老窝、壕口、文圪气、曹力干、石兰哈达、黄合少、五克此老、天面此老、灰腾合少等200余处。
 
  五、以商号命名
 
  清末民初,此地商业兴起,久而形成商点。商点便有名号,日久,商点名号也就演变为村落名称。如四成功、永和功、西永兴、元盛公、东胜永、天义公、万和店、车铺、帽铺、银号、德成永、福义奎、协和义等90余处。
 
  六、以古城、古寺、古作坊命名
 
  当地人在住地发现古城或其他古迹,以至于历史上曾存在过某些作坊的,便以此来称呼其村名。如点将台、边墙壕、召沟、召壕、小召子、大庙、五当召、熏羊窑、油房沟、毡房窑、土城子、三元城、官庄子、城圐圙等80余处。
 
  七、以当地特产命名
 
  如席麻塔、柳卜沟、枳机壕、白菜沟、黄泥湾、榆树沟、胡芦石太(蒙古语意为盛长芦苇的地方),马莲壕等40余处。
 
  八、以手工业匠人命名
 
  当地先定居过某种手工匠人,后来便以此命名为村名。如木匠窑子、画匠渠子、宋木匠沟、潘先生沟、王油房等30余处。
 
  九、以牧放设施或垦地时驻地命名
 
  如羊渠子、大圐圙、草地沟、花圪太、二圈、牛场湾、牛粪沟、羊盖岗岗、新营盘、老营盘等30余处。
 
  十、以脑包命名
 
  脑包系蒙古语,也称敖包,是用石头堆砌于山顶或高地的祭祀建筑或放牧行路时识别方向地域之用,居于脑包附近的人们久而久之,其村名便以脑包命名。如昔连脑包、圪臭脑包、脑包店、连三脑包、脑包沟等20余处。
 
  十一、借外地地名命名
 
  境内有的地名,是假借当代或古代境外地名而取名的。今县城固阳,清康熙年间始有人定居,清末民初称广义魁村。
 
  初名广义魁,是以清末广义魁商号取名。于民国八年(1919年)境内设垦务局时,借大青山南的汉代稒阳城名而更广义魁为固阳至今。境内另如大城西、大义公、四合盛等10多处村名,是或借包头商号或借萨县(今土右旗)境内村庄而得名。
 
  另外,境内民间沿用的地域性名称,一种是如白灵地、贾色地是清初分封食邑地时,以领地主人官爵称其封地,因年久音变,遂成今名。另一种如后山、前山、二架子等是根据境内地理特点,在民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