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计划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要
“雨露计划” 是一项由县政府主导实施的教育帮扶项目,旨在提升脱贫家庭(含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家庭增收与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项目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资金补助,引导他们接受中等、中技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最终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本计划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重点针对脱贫户与监测对象家庭子女,预计在本年度惠及50名学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二、项目实施必要性
(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脱贫家庭与监测对象家庭往往因经济困难,难以负担子女教育费用,导致部分子女过早辍学,陷入 “贫困 - 教育缺失 - 贫困延续” 的恶性循环。“雨露计划” 为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困局。
(二)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 “雨露计划”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填补技能人才缺口,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雨露计划” 致力于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同时,帮助这些家庭增加收入,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项目建设方案
(一)补助对象
具有我县户籍,脱贫家庭(含监测对象家庭)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的新成长劳动力。
(二)补助标准
按照每生每年 300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分春秋两学期发放,每学期发放1500元/人。
(三)申请流程
信息采集:依托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定期提取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及家长自主申报,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资格审核:由镇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重点审核学生家庭是否属于脱贫家庭或监测对象家庭、学籍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等。县级农牧部门进行复核,确保补助对象精准无误。
公示公告:对审核通过的拟补助对象,在县、镇、村三级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为正式补助对象,并在相关平台进行公告。
资金发放: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确定的补助对象名单,通过 “一卡通” 等方式,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到学生家庭账户,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到位。
(四)跟踪服务
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对受助学生的学习进度、就业意向等进行动态跟踪,为后续的就业指导与帮扶提供依据。
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协作,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家庭,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定期组织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活动,为 “雨露计划” 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
四、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规模
本年度 “雨露计划” 项目预计总投资 15 万元,具体金额将根据实际符合补助条件的学生人数进行调整。
(二)资金来源
使用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直接增收减贫,夯实家庭脱贫基础
雨露计划的经济效益贯穿 “学生培养 — 就业增收 — 家庭脱贫” 全链条,是政策最直接的价值体现。
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降低返贫风险政策通过每生每年 3000 元左右的助学补贴(具体标准按地方政策执行),直接覆盖脱贫家庭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开支。以一户有 1 名中职生的脱贫家庭为例,每年可减少 3000 元教育支出,避免因学致贫、因学返贫 —— 尤其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该补贴能缓解 “供学压力大、不敢让孩子继续读书” 的困境,保障教育投入不挤占家庭基本生活开支。
提升受助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增收雨露计划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聚焦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机械维修、农业技术等市场需求大的领域。受助学生通过系统技能培训,毕业后就业率显著高于未接受职业培训的群体,且起薪普遍高于当地普工平均水平。例如,接受汽修专业培训的学生,毕业后月收入可达 4000-6000 元,较无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月均 2000-3000 元)增收 50% 以上,实现 “一人学技能,一人稳就业”。
带动家庭整体增收,形成 “就业反哺” 效应受助学生就业后,可通过稳定收入补贴家用,甚至带动家庭成员就业。比如,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不仅自身能从事直播带货、网店运营,还能指导父母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家庭收入渠道;掌握农业技术的学生,可帮助家庭优化种植养殖模式,提升农产品产量和收益,形成 “个人技能→家庭增收→巩固脱贫” 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效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劳动力素质
雨露计划突破 “短期帮扶” 局限,从 “教育赋能” 入手,实现长期社会效益,核心体现在 “阻断代际贫困” 和 “优化劳动力结构” 两大方面。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 “贫困循环”贫困的代际传递往往源于 “教育缺失 — 技能不足 — 就业困难 — 贫困延续” 的闭环。雨露计划通过保障脱贫家庭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脱离贫困的 “技能钥匙”:一方面,学生通过教育提升认知水平,树立 “知识改变命运” 的观念,避免重复父辈 “靠体力谋生” 的路径;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收入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切断 “贫困代际传递” 的链条。数据显示,接受雨露计划帮扶的家庭,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未受帮扶家庭提升 20%-30%,代际贫困阻断效果显著。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适配乡村振兴需求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雨露计划的培训方向与乡村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例如,针对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种养殖技术、农机维修等领域的培训,能为乡村培育 “本土人才”—— 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愿意返乡就业或创业,既弥补了农村专业人才缺口,又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比如,学习乡村旅游服务的学生,可参与家乡民宿运营、景区管理;掌握种养殖技术的学生,能成为 “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标准化种植、生态养殖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发展差距脱贫家庭及监测对象家庭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雨露计划通过 “精准补贴 + 定向培养”,为这类家庭子女提供 “兜底性” 教育支持,让他们拥有与普通家庭子女同等的 “学技能、谋就业” 机会。例如,对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中职生,雨露计划补贴可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对希望提升技能的脱贫家庭青壮年,计划提供的短期技工培训,能帮助他们从 “体力劳动者” 转型为 “技能从业者”,减少因教育差距导致的发展不公。
三、政治效益:落实政策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雨露计划是国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地举措,其政治效益体现在 “政策执行力” 和 “群众认可度” 两个层面。
践行中央政策导向,压实帮扶责任中央多次强调 “要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开展雨露计划等帮扶行动”。地方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将中央 “教育帮扶、技能助贫” 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层层压实市县镇村的责任(如精准识别受助对象、及时发放补贴、跟踪就业情况),体现了地方政府对 “守底线、防返贫” 政治任务的落实能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不反弹。
提升群众政策获得感,增强政府公信力雨露计划的补贴直接发放到学生或家庭 “一卡通” 账户,流程透明、兑现及时,且帮扶对象精准(仅覆盖脱贫家庭和监测对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 “温度”。例如,不少脱贫家庭反映 “孩子读书有补贴,不用再担心学费,政府是真的帮我们解决难题”—— 这种直接的获得感能增强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提升基层治理的凝聚力,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长效发展效益:构建 “教育 — 就业 — 产业” 联动机制
雨露计划不仅是短期的助学政策,更能通过长期的 “人才培养 — 就业输出 — 产业联动”,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形成 “产教融合” 模式雨露计划在制定培训目录时,会结合当地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如县域内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则增加食品加工专业;有电商产业园,则强化电商培训),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实现 “培养即有用、毕业即就业”。这种 “产教融合” 模式,既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又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了稳定的技能人才,形成 “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 的长效机制。
激发家庭内生动力,从 “被动帮扶” 转向 “主动发展”与单纯的现金补贴不同,雨露计划通过 “教育赋能” 让脱贫家庭掌握 “自我发展” 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实现就业增收,家庭则因子女就业从 “依赖帮扶” 转向 “自主发展”,减少 “等靠要” 思想。例如,部分家庭在子女就业后,会利用子女带回的技术或资金,开展小规模创业(如开网店、办养殖场),形成 “政策帮扶→能力提升→自主发展” 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农牧部门为主导,教育局、就业局为辅助部门,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项目实施。镇负责本辖区内 “雨露计划” 的宣传发动、信息采集、资格初审等工作。
(二)资金保障
严格执行财政衔接资金管理办法,确保 “雨露计划” 资金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与审计,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防止资金挪用、截留等问题发生。建立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 “雨露计划” 的政策内容、申请流程、补助标准等信息,提高政策知晓率。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深入镇、村、学校,向学生及家长面对面解读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积极申请。
(四)监督保障
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各界对 “雨露计划” 实施过程的监督。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补助对象是否精准、资金发放是否及时、申请流程是否规范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七、风险防控
(一)信息审核风险
建立多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加强对学生学籍信息、家庭贫困信息的核实,防止因信息错误导致补助对象不准确。同时,定期对已享受补助的学生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信息变更等问题。
(二)资金安全风险
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拨付流程,确保资金安全。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对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政策落实风险
加强对各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建立政策落实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 “雨露计划” 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四)就业市场风险
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指导和帮助,降低因就业市场波动导致的就业风险。
固阳县农牧局
2025年4月7日
单位名称:固阳县农牧局
联 系 人:武国英
监督电话:0472-6111898
监督举报电话:12317
通讯地址:固阳县农牧局
电子邮箱:gyxfpb@126.com
公示期:2025年4月7日—2025年4月16日
 
       
         
       
     
         
        